所屬類別:民俗 | 所屬級別:國家級 | 所屬批次:第二批 |
所屬地區:寧海縣 | 命名時間:2008.6 | 傳承人: |
古老的傳說是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形成的基礎。寧海十里紅妝婚俗不但是寧海及浙東東部地區特有的結婚禮俗,也是民間迎親嫁女的重要活動。在寧海流傳著一則家喻戶曉古老的傳說:康王趙構被金兵追到寧波西鄉,一個農家姑娘在曬場上用籮筐把康王罩起來,金兵被騙了過去,康王被救后,就向姑娘說明了真實身分,并承諾:等我政權穩定了,請姑娘去皇宮,報答救命之恩,并相約以肚兜為憑。第二年,康王來尋恩人,消息泄露。結果村子里有姑娘家的人家,每戶門口都掛起了肚兜,皇帝和使者無法判斷哪家姑娘是真正的救命恩人,也無法實現承諾,只好下了道圣旨。“浙東女子盡封王”。出嫁時可享受公主的待遇,鳳冠霞帔,嫁妝可以雕龍刻鳳。從此,浙東婚俗享受公主結婚待遇的合法地位,享受半付鑾駕,鳳冠霞帔,嫁妝雕龍刻鳳,并日臻奢華。
嫁妝隊伍綿延數里,民間夸張地稱之謂“十里紅妝”,最后演變成婚嫁的代名詞,明媒正娶的符號,更是四鄉八村文化交流的民間活動。
寧海十里紅妝婚俗主要包括婚嫁儀式中的婚姻禮儀,定情、做媒、相親、備嫁妝、迎嫁妝、花轎迎娶、拜天地、鬧洞房、回門等結婚禮俗和紅妝器物特有的制作工藝。千工床、萬工轎、十里紅嫁妝是浙東家喻戶曉的婚嫁現象。長期以來,世代相傳。嫁妝又是江南手工技藝的集中體現,獨特的紅色表達了喜慶、吉祥、熱烈的美好愿望,是江南地區民俗傳承的組成部分。
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,外來文化的沖擊。十里紅妝婚俗現象已漸漸淡化,但現在寧海鄉村仍頑強傳承著,雖然沒有像建國前后那么傳統完整,但坐花轎結婚、串箱杠、紅馬桶、紅棉被、紅家具、紅雞蛋、紅對聯、紅雙喜等十里紅妝嫁女兒的婚俗仍然可見。隨著西風東漸,傳統的婚俗面臨自然消亡的危險,但古老的傳說依然是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傳承的動力。
【主要內容】 “有錢人家嫁女兒,普通人家送女兒,無錢人家賣女兒”,一般人家為不落下賣女兒的名聲,不惜財力準備嫁妝。準備嫁妝是一個復雜的過程,做嫁妝要選黃道吉日,動用木作、雕作、漆作、桶作、制衣作等“百作手工”。一般人家要有婚床、紅衣柜、紅板箱、紅衣架、房前桌、大腳桶、紅祭盤、紅馬桶也叫子孫桶。
婚禮當日,迎嫁妝和接新娘隊伍到達新娘家,午后迎嫁妝隊伍同接新娘伴姑一道,返回新郎家。嫁妝隊伍由馬桶小兄開道,花轎居中,抬的抬、挑的挑、流光溢彩,喜氣洋洋。結婚是大事,需要造聲勢、擺排場、顯家威、比族門。大戶人家的紅妝隊伍,延綿數里,嫁妝中不僅從針頭線腦到雕龍刻鳳和描龍畫鳳的箱、柜、桌、椅、桶、盆以及銅錫器具樣樣齊全,還箱箱滿、桶桶滿。馬桶里也要放一雙紅雞蛋,祈求生育,而且生男孩。
紅妝隊伍,鼓樂齊鳴,爆竹震天,一路上炫耀著喜慶,炫耀著奢華。新娘是嫁妝隊伍的主人,花轎前后一路上披紅戴綠,讓經歷過的人一生都難以忘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