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屬類別:民間文學 | 所屬級別:國家級 | 所屬批次:第三批 |
所屬地區:奉化區 | 命名時間:2011.5 | 傳承人:張嘉國 |
布袋和尚,唐末五代著名僧人,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。他生長于奉化長汀村,出家圓寂于奉化岳林寺,當過奉化裘村岳林莊莊主,曾在雪竇寺講經弘法,肉身葬于奉化市區封山之腹。是一位來自民間、深得民心的大師,其真性最本然。傳說,布袋和尚身世如謎,唐朝時,寧波奉化的龍溪上漂著一捆柴,柴上有一幼兒,有惻隱之心人將其救起,只見孩子圓頭大耳、眉清目秀,對人咪咪發笑,人們愛不釋手,把孩子抱回家來。后來,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。出家后,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,人稱"布袋和尚"。
布袋和尚傳說,孕育于他死后不久的五代,至宋代開始流傳,經元、明、清、民國以至新中國發展豐富,成為家喻戶曉,人人皆知的民間文學精品。宋代以來,漢傳佛教把他作為彌勒化身,塑成佛像,當成彌勒供奉,既增加了布袋和尚傳說的影響力,也使傳說內容帶上了種種神奇色彩。
布袋和尚傳說具有廣泛的民間性、地域性、神奇性、世界性等特點。布袋和尚的事跡,正史記載很簡單,但在奉化流傳的許多故事,描述了他的聰明智慧、幽默風趣、與人為善、樂觀包容等精神和品德。
2011年5月,民間文學“布袋和尚傳說”被文化部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成為奉化三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。
【基本內容】
一、身世來歷:《縣江漂流》《入世長汀》《白象傳令》等。
二、童年趣事:《腹中有火》、《伽藍行禮》、《契此話?!?、《春節點戲》、《元宵做燈》等傳說,講述契此小時活潑好動、有伽藍菩薩保佑、諳熟牛性、聰明好學、智慧過人,在童年時代即表現出菩薩附身,超越常人。
三、風物傳說:《長汀蜜桃》《長汀蘿卜》《松葉變苔菜》《傳授“摸六株” 》《 議修宗譜》《清明祭祖》《喜著木屐 》《 方橋請龍 》等。他常給群眾帶來歡樂,除卻煩惱,因此,人稱“歡喜和尚”。傳說奉化著名特產水蜜桃、芋艿頭、苔菜,都曾受布袋和尚點化,奉化人插秧的動作也是布袋和尚所傳授。
四、抑惡揚善:《教化刁娘》《托夢縣令》《點悟盲人》《布袋記趣》《破謎解惑》《口飛小雞》等等,布袋和尚鄙視惡行、伸張正氣、諄諄善誘、勸人為善。對于欺壓百姓的官員、危害社會的無賴、心狠手辣的惡少給予適當的嘲弄和鞭撻;對于樂善好施、造福于民的人們百般親近、贊揚備至。
五、解危濟困:《智滅蝗蟲》《袈裟護堤》《升米救災》《龍山造田》《傳授大鍋羹》等等歌頌布袋和尚在生產、救災、生活諸多方面關心群眾疾苦的慈愛舉動。
六、出家圓寂:《剃度岳林寺》、《掛單天華寺》、《雪竇寺講經》、《勒白岙修禪》、《福建化木》、《巧運海杉》、《古井神木》、《點化佛山》、《說偈圓寂》、《定應大師》等等。布袋和尚在奉化出家、修禪、弘法、建寺、圓寂,并在寧波、天臺、杭州、福建等地云游。